华厦眼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眼病新闻 > 正文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2017年度眼外伤学组十*科研亮点

作者:未知 2018-07-17 11:38:59
字体大小:
【导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2017年度眼外伤学组十*科研亮点

  NO.1  一本由中国人主编的环球眼外伤书籍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颜华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2017年度眼外伤学组十*科研亮点1.png

  随着化工企业、普通百姓对眼外伤的重视、防护意识的提*,我国眼外伤中非机械性眼外伤相对较少,机械性眼外伤占大多数。机械性眼外伤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眼科急症,严重影响患者视功能及生活质量。我国机械性眼外伤患者数量庞大,但环球上关于机械性眼外伤方面的书籍,几乎没有中国人作为主编,部分学者也只是参与一些国外眼外伤书籍的编写,没有真正的话语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颜华教授应Springer出版商邀请,主编了Mechanical Ocular Trauma: Current Consensus and Controversy一书。此书与以往其他眼外伤专著不同,摆脱了以往书籍片面强调大而全,而是更具有针对性,强调机械性眼外伤领域的难点及争议问题,同时也涉及外伤无光感眼、感染性眼内炎、眼内异物等近些年医治上有新突破的内容。此书的出版说明环球眼科界对我国眼外伤预防、医治方法、救治水平以及新技术上的高度认可,奠定我国眼外伤领域更高的环球地位。


  No.2开放性眼外伤的 分析

  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环球眼科中心 陈浩宇

  开放性眼外伤需要手术缝合伤口,但是传统的做法只是用裂隙灯来评价伤口对合程度和愈合情况,有较大的主观性,而且无法客观记录,只能定性评价。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环球眼科中心陈浩宇教授研究团队用前段OCT来评价角膜伤口,把角膜伤口缝合后的形态分为四种类型,并且定量测量伤口的角膜厚度、内口错位距离、内口张开距离、光密度等参数。结果发现角膜外伤缝合后随访过程中伤口形态可以发生转换,伤口处角膜厚度逐渐降低、内口错位距离逐渐缩小,内口张开距离逐渐缩小,光密度逐渐增大,大约在术后3个月-6个月各项参数趋于稳定。而且术后6个月的光密度与术后1天的内口错位距离呈正相关,也就是说术后内口错位越大,愈合后的疤痕越严重。该研究 次对开放性眼外伤的角膜伤口进行 分析,而且提出了为了减少术后疤痕,应在缝合中尽量避免内口错位,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该研究分两篇论文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和《Current Eye Research》上(影响因子分别为4.259和2.238)。


  No.3 复杂小儿眼底病新诊疗模式的探索

   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卢海

  卢海教授带领下同仁小儿眼底病团队,依托儿童全身麻醉下Retcam广域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以及UBM检查技术,开展睫状体平坦部及角膜缘入路微创玻璃体手术医治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FV)、微创玻璃体手术联合眼内注药医治儿童眼弓蛔虫病、27G微创巩膜外放液联合抗VEGF药物医治Coats病等医治,并对术后屈光状态进行访视,制订视觉 训练方案,在国内外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科研成果。

  团队一项105人(118眼)的经睫状体平坦部入路微创晶体玻璃体切除术医治PFV的大样本回顾性研究发现,84眼(71.2%)的术后视力得到 提*。其中,年龄小于2岁的患儿中前部PFV和一期人工晶体植入与其术后视功能水平的提*密切相关。一项41人(41眼)的儿童眼弓蛔虫病的UBM影像学特点的回顾性研究发现,玻璃体基底部及睫状体肉芽肿性炎症反应多见于颞下及鼻侧,并较间接检眼镜检查敏感性更高,定位更加准确,提示术前UBM检查在玻璃体手术入路的选择及并发症的预防上具备一定优势。一项17人(17眼)的3期Coats病序贯医医治效的前瞻性研究发现,早期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使用,并依据视网膜下液量的变化,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及冷冻医治,经过平均2.82±0.95个疗程,7眼(41.18%)视功能得到提*,提示该医治策略能够 控制3期Coats病的病情进展。


  No.4 预防及医治严重眼球萎缩的新方法

  苏州大学理想眼科医院 杨勋

  从全球范围来看,眼外伤是单眼视力残疾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眼外伤则是单眼盲的 位致盲眼病。其中有部分患者因外伤导致严重的眼球萎缩,目前常规的医治方法往往难以保住眼球,常常需要摘除眼球植入义眼台,而这些患者多为儿童和青壮年,在视力丧失的同时对患者的社会心理也产生巨大冲击。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杨勋教授从事严重眼外伤患者内窥镜下玻切医治15年来,实施的内窥镜下玻切 手术上千 ,被国外同行称为“King of Ocular Endoscopy(眼内窥镜之王)”,近年来致力于眼外伤所致早期眼球萎缩预防及医治的方法研究[1~4],发表的4篇会议论文被SCI收录(影响因子1.676)并总结出以下4种方法:①内窥镜下睫状膜剥除术,从而增加房水分泌和减少睫状体内向牵拉;②对暴露的RPE进行光凝术,减少房水的流出;③小梁网连续光凝,减少房水流出;④玻璃体切除术后持续注油,从而避免脉络膜水肿消退后的填充不足和眼压持续下降;实践证明以上方法可以预防及医治大部分的早期眼球萎缩,使患者避免摘除眼球的痛苦。该技术被评为2010-2014年中国眼外伤十*进展之一。

  但是,在严重眼球萎缩患者的手术医治中,仍然面临眼内容积小、手术操作空间 局限和手术中视网膜面积 大于萎缩眼内侧面积无法铺平并难以复位等障碍,使严重眼球萎缩常常成为手术禁区。为了在玻切手术前增加眼内容积、争取手术 机会,杨勋教授2017年 创了玻璃体腔注气+粘弹剂待眼内容积 后再进行玻切[5,6],为严重萎缩的眼球提供了手术机会,结合前述4种医治早期眼球萎缩的方法,临床上得到了较好的初步结果,为严重眼球萎缩的医治开辟了新的 途径。


  No.5 找到眼内炎炎症控制后视力差的原因

  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环球眼科中心 陈浩宇

  眼内炎部分患者在炎症控制后仍然视力差,原因尚未明确。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环球眼科中心陈浩宇教授研究团队利用频域OCT对眼内炎患者的黄斑区显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眼内炎在炎症控制后可以出现四种显微结构改变:光感受器内节椭圆体带中断、视网膜内层萎缩、黄斑前膜、黄斑囊样水肿。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发生光感受器内节椭圆体带中断或者视网膜内层萎缩的患者视力比不发生的患者差,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视网膜内层萎缩是 一一个 立影响视力的因素。视网膜内层萎缩见于视网膜缺血性疾病,推测眼内炎发病过程中炎症细胞阻塞视网膜血管,导致所供应的视网膜内五层缺血缺氧, 后萎缩。该研究 次提出了缺血在眼内炎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该研究发表在《Eye》杂志上(影响因子2.275)。


  No.6无创性视网膜血氧饱和度检测在各类眼外伤中的应用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林晓峰

  眼外伤尤其是闭合性眼挫伤往往引起视网膜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从而导致视网膜的不可逆损害,但外伤后的视网膜血氧代谢改变情况仍不明了。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晓峰教授研究团队 采用无创性的视网膜血氧饱和度检测仪Oxymap分析了闭合性眼挫伤后的视网膜血氧代谢情况,研究发现闭合性眼挫伤后视网膜的静脉血氧饱和度降低以及动静脉氧分压差增加,提示挫伤后视网膜的组织耗氧量增加1。此外,该团队利用此技术还分析了复杂性眼外伤硅油长期填充对视网膜血氧代谢的改变情况,研究发现硅油填充超过9个月可导致视网膜的动静脉氧分压差的增加以及视网膜动脉直径变窄2,为复杂性眼外伤硅油填充的取油时机提供了科学依据。该两项研究均发表在“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杂志(影响因子2.476)。无创性的视网膜血氧饱和度检测为我们解读视网膜的血氧代谢状态提供了简便、 的的客观依据,对评估各种眼外伤的伤情以及医治干预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No.7  次揭示玻璃体切除术医治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应用曲安奈德的止血机制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颜华

  利用玻璃体切除术医治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处理视网膜新生血管膜时常常引发术中出血,导致手术时间延长、视网膜病变处理不彻*,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在玻璃体切除术中辅助标记玻璃体,已被广泛应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颜华教授研究团队从细节入手,在玻璃体切除术中注入TA,发现TA颗粒可以覆盖视网膜出血点,能够 控制PDR术中视网膜出血、渗血,但此现象缺乏理论依据支持,因此,从现象入手,研究玻璃体切除术中TA对于视网膜出血的凝血机制。研究结果发现玻璃体切除术中玻璃体腔内注入TA可 控制PDR术中视网膜出血、渗血,并减少术后再次出血,其机制与TA上调PAI-1,及下调t-PA和u-PA有关。此研究在TA既有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TA的应用范围,并为TA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发表在《中华实验眼科杂志》,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201510351125.3),并受邀在 17届欧洲玻璃体视网膜学会会议上宣讲,获得与会各国眼科同道赞誉。


  No.8 多点电凝视网膜切开术的设计和临床应用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林晓峰

  复杂或难治性视网膜脱离,常具备病情复杂、医治难度大和复发率高等特点,是临床医生和患者共同面临的挑战。视网膜再次脱离的主要原因是严重PVR,松解性视网膜切开术是临床上常用且 的手术方式。然而,随着该手术的广泛开展,相关并发症逐渐得到更多的重视:比如正常视网膜被迫切开、术后大面积视网膜缺损、术中易出血、术后低眼压等。针对这些困扰已久的问题,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晓峰教授对此手术进行改良,提出多点电凝视网膜切开术:采用“蜂窝状切开”的形式,使用电凝刀沿着视网膜皱缩方位做点状切口,扇形分布的圆点状切口 限制在增殖灶范围内;圆点状切口在硅油的压力下弹性扩张,补偿因皱缩而损失的视网膜面积,实现少量损失视网膜的条件下达到视网膜复位。该团队已完成探索性临床试验(ClinicalTrials.gov ID:NCT02201706 ), 证实了该术式医治复杂视网膜脱离的可行性、 性与安全性。研究结果于2016年美国眼科年会做现场汇报,并发表在journal of Ophthalmology杂志。林晓峰教授在环球上 先提出的多点电凝视网膜切开术,由改良设计的理念到临床试验的完成,是从临床发现问题、研究结果解决临床问题的典型示范。此项研究成果将为复杂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医治提供安全、 的待选手术方式。


  No.9 改良微创巩膜内手术医治外伤性无晶体眼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眼科 王志良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眼科王志良教授研究团队通过改良的微创巩膜内固定可折叠式人工晶体, 医治没有晶状体囊袋或虹膜支撑的外伤性无晶体眼患者。该手术方式采用23G微创切口,可折叠的人工晶体微切口,无需巩膜瓣的人工晶体内固定,具有微创、安全、高效的手术特点,使无晶体患者获得满意的视功能。该研究发表在“Journal of Cataract & Refractive Surgery, 2017;43:162-165”杂志上(影响因子2.722)。


  No.10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医治新方法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颜华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2017年度眼外伤学组十*科研亮点2.png

  巩膜扣带术作为医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方法已有超过60年的历史。近20年来,玻璃体切除术已被广泛应用于RRD的医治,但巩膜扣带术仍具有其优势。传统巩膜扣带术操作时,术者通过间接眼底镜观察患者眼底,术者姿势受到一定限制,且手术时间较长,术者容易疲劳。此外间接眼底镜下所看到为倒置的眼底图像,对术者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同时也影响术中对疾病的全方位评价。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颜华教授对巩膜扣带术的手术方法进行了改良,即将非接触广角观察系统、微创眼内照明系统与巩膜扣带术相结合,术者可在舒适的姿势下进行手术,术者不易产生疲劳。非接触广角观察系统可提供一个正位的眼底图像,观察范围更广、更清楚,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此外,改良的手术方式缩短了初学者的学习曲线,更容易进一步推广应用。该研究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杂志上(影响因子1.007)

在线咨询
返回

华厦眼科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