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厦眼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眼病新闻 > 正文

第二十三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闭幕 各大学组组长做学组工作总结

作者:未知 2018-09-17 09:41:53
字体大小:
【导读】第二十三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闭幕 各大 眼底病学组学组组长做学组工作总结

  9月16日上午,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CCOS2018)在美丽杭州圆满落下帷幕。各大学组组长做学组工作总结。本次大会规模盛大、学术质量高,凸显中国特*,尽显环球风范,获环球眼科同道的大力赞赏,向环球友人展示了中国眼科的巨大成就,也展示了我国的软实力。

  在闭幕式上,13个眼科学组组长和代表分别向大家介绍了各个学组的 成果、学术亮点以及 新进展情况等,与会者充分感受到了眼科各个领域这一年的成就,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白内障和人工晶状体学组

  组长姚克教授汇报了2017年白内障和人工晶状体学组的成绩。全体学组委员们通过评分的方式评选出了十*亮点:

  1.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的姚克教授研究团队:制作“荷包蛋”法,体外利用iPSCs再生人晶状体,并具有一定的光学特性,该研究发表在《Molecular Therapy - Nucleic Acids》杂志上。

  2.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刘奕志教授研究团队:全球 开展先天性白内障的人工智能诊疗,《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杂志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并入选为该期的精选新闻“罕见病的电子鹰眼系统”。

  3.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的姚克教授团队:证实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FLACS)有益于硬核白内障,可保护内皮细胞,但切口技术尚待改进。该研究结果已获环球认可;

  4.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刘奕志教授研究团队:首次提出MicroRNA-26家族可抑制晶状体异常纤维化。该研究已发表于《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杂志上。

  5.北京同仁医院朱思泉教授团队、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王浩研究员团队及王磊研究员团队:首次设计并研发出 型纳米材料人工晶状体,可预防后发障。该研究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

  6.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研究院的卢奕和竺向佳研究团队,于环球上 研究高度近视囊袋和人工晶状体大小的匹配性问题。

  7.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与美国设立眼科研究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机构眼科工作者合作,比较不同大小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提出微切口胜小切口。已发表于循证医学领域势望杂志《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8.发现全世界1/30的先天性白内障新突变位点。其中,2017年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的姚克教授团队对27个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进行靶向外显子测序,一*次性发现9个新突变,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杂志。

  9.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王勤美教授、俞阿勇教授和黄锦海博士所带领的团队:首次于环球上提出眼轴测量的新“金标准”。

  10.姚克教授团队研究发现白内障研究的新领域——由DNA到RNA,通过世代的角度研究白内障发病机理,详细阐明了miRNA-184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作用机制,揭示了关键信号节点的通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Molecular Therapy Nucleic Acids》上。


  防盲及流行病学组

  组长何明光教授总结道,2017年防盲及流行病学组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进展:

  第*,学术进展:学组发表的论文数量有所增加;

  第二,防盲工作的进展:2017年的白内障手术率(CSR)已达 2205,提前实现“十三五”全国眼健康规划目标;

  第三,科研进展:全国各地开展致盲性眼病的相关研究,包括白内障、近视防控、青光眼、老年性黄斑变性、沙眼等的研究;

  第四,发表了我国几种常见眼病的现场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学标准专家共识(2016年);

  第五,新技术的引进:用MRI做高度近视相关研究、人工智能的应用等。


  角膜病学组

  组长史伟云教授对角膜病学组这一年来的工作进展进行了总结。

  史教授首先汇报了学组牵头进行的一项有关我国能独立完成角膜移植手术的眼科医师和单位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史教授谈道,我国每年完成角膜移植约8000 ,较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能独立完成角膜移植手术的眼科医师不足,未来将加强角膜移植手术医师的培训;此外,人工角膜的相关研究和临床开展工作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推广,任重道远。


  青光眼学组

  组长王宁利教授表示,过去一年青光眼学组 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确立了思想:要做好中国青光眼自己的事,要发出中国青光眼自己的声音,发表中国青光眼自己的指南。

  青光眼学组注重加强环球交流合作,科研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发表文章数量和质量均处于领*位置;编著、编译青光眼著作、口袋工具书等;今年还将进一步完善并发表青光眼诊疗方面的共识和专家指南。

  此外,青光眼学组科研成果喜人,王宁利教授团队关于跨筛板压力差的青光眼发病机制研究、微创手术研发;葛坚教授团队利用iPSC体外诱导培养出视网膜组织,在干细胞、基因医治和组织工程方面对视神经修复的研究;孙兴怀教授关于高度近视眼与青光眼的关系研究;以及青光眼的视功能评价、小梁网的基因医治等方面的研究,极大提*了我们对青光眼的认识,提升青光眼的诊疗技术水平,扩大了我国青光眼学者在环球舞台的影响力。


  神经眼科学组

  组长魏世辉教授简要总结了本次大会的一些亮点和工作总结。

  本次大会神经眼科学组邀请了美国、印度等相关领域的环球大咖前来演讲,注重环球交流;邀请神经内科、心理学等其他兄弟学科专家共同交流、探讨,相互协作,体现交叉学科的特点; 病 讨论举办了病 比赛,让参会者们更深刻地理解神经眼科疾病的来龙去脉;此外,本次大会还举办了精彩激烈的辩论赛,收集了临床医师常见问题,以辩论赛的形式提供答案和思考。同时,魏教授还提到神经眼科学组的科研学术成果也有很大进展。


  视觉生理学组

  组长李世迎教授表示,视觉生理学组队伍逐渐壮大,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强与相关学科的交流协作,并注重环球交流与合作,在干细胞研究、基因工程、视觉科学研究等方面均有很大进展。同时,还参与参与环球视觉电生理相关指南的编写。李教授也倡导青年医师们积极参与视觉生理学组的科研和临床工作。


  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

  组长张伟教授汇报了国内外斜视与小儿眼科相关的 新研究进展。

  1.弱视的遮盖医治:双眼还是单眼;双眼视频游戏的疗效。

  2.成像技术在斜弱视领域的研究成果,如OCT;

  3.神经科学在斜弱视领域的研究:上丘视细胞;

  4.遗传学研究:共同性内斜视与21号染色体病变相关。

  张教授强调,科研应该注重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齐头并进,与相关交叉科室合作,引入新技术,推动转化医学。


  眼底病学组

  组长许迅教授简要总结了本次大会的学术交流情况。

  此次大会眼底病论坛邀请了国内外出名专家学者参会讲座,聚焦眼底病领域的 新动向,如AMD的医治,OCTA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高度近视视网膜病变问题,AI的应用等,促进了环球学术交流,也为广大眼科医师同道和青年眼底病医师提*了一个很好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协作的平台。


  眼免疫学组

  组长吴欣怡教授总结了本次大会的学术交流情况、临床发展动态等。

  吴教授总结道,眼免疫学组不仅关注临床热点,还兼顾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葡萄膜炎遗传发病机制的研究、新型检查方法在葡萄膜炎诊疗中的应用,新型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的应用;眼部病毒感染的诊疗策略、组织工程相关研究。临床研究主要涉及免疫相关眼病的诊断、个体化医治及药物应用研究等。


  眼视光学组

  组长吕帆教授代表眼视光学组进行工作汇报。

  吕教授介绍道,本次大会上,眼视光学组投稿1000多篇,聚焦眼视光学焦点、热点和 问题,如近视防控问题、AI的应用问题等,设立专题研讨会,为眼科通道和青年医师们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同时,眼视光学组还举办了年度会议,如“博鳌论坛”,“Vision China论坛”,促进国内眼科医师学术教授,推动我国眼视光事业的环球交流。

   举办了眼视光的“明日之星”活动,目前已经举办3届,培养了43颗“明星”,极大促进了我国眼视光医师的成长。

  眼视光学组还积极主动参与青少年近视防控,开展多项近视相关研究,为我国近视纳入慢性病管理作出很大贡献。

  此外,眼视光学组还特别注重视觉健康的科普工作,利用多媒体,线上线下进行科普,广受好评。


  眼外伤学组

  组长颜华教授简要汇报了眼外伤学组的进展。

  这一年来眼外伤学组 举办了眼外伤学组年会;多次以眼外伤学组的名义参加环球学术交流;举办了眼外伤学组的巡讲,提升基层医院的眼外科医师的医疗水平;出版了眼外伤专著和图谱,为眼科医师提供眼外伤临床系列指南。

   后,颜教授对各个学组委员及专家同道们对眼外伤学组发展的支持表示感谢。


  眼整形眼眶病学组

  组长范先群教授简要汇报了本次年会眼整形眼眶病学组的参会情况,提到大会上的规范化医师培训课程收获好评。此外,眼整形眼眶病学组这一年来科研方面也取得很大的进展,如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表观遗传学研究、多孔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抗感染研究等。

在线咨询
返回

华厦眼科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