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厦眼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眼病新闻 > 正文

这5种眼病,千 不能掉以轻心!

作者:赣州华厦眼科医院 2017-03-03 12:34:22
字体大小:
【导读】青光眼   青光眼是一种损害视神经的眼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它也是世界上 二大致盲原因。该病发病迅速、危害性大、随时可导致失明。持续的高眼压可以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带来损害导致视神经萎缩、视野缩小、视力减退,失明只是时间的迟早而已。在急性发作期24-48小时就可以 失明。如不及时

  爱情中,眼睛也许是心灵的窗户;但在医学世界里,它们是通往健康的大门。

  眼睛是一个重要的器官,可以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想想看:如果眼睛遭遇医学疾病或意外创伤的冲击,要如何开车,走路,工作和做 事?

  那么,你了解眼睛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吗?

  青光眼

  青光眼是一种损害视神经的眼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它也是世界上 二大致盲原因。该病发病迅速、危害性大、随时可导致失明。持续的高眼压可以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带来损害导致视神经萎缩、视野缩小、视力减退,失明只是时间的迟早而已。在急性发作期24-48小时就可以 失明。如不及时医治,视野可以全部丧失而至失明。

  【如何预防】

  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理平衡,尽量少看电视,让眼睛多休息,饮食宜清淡,不吃辛辣食物,勿服对眼压有影响的药物,一旦出现青光眼症状,必须去医院请眼科医生诊治,尽力保住视力。

  结膜炎

  结膜炎是结膜组织在外界和机体自身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的炎性反应的统称。虽然结膜炎本身对视力影响并不严重,但是当其炎症波及角膜或引起并发症时,可导致视力的损害。

  感染性结膜炎是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的结膜炎症。非感染性结膜炎是以局部或全身的变态反应引起的过敏性炎症较常见,外界的理化因素,如光、各种化学物质可成为致病因素。

  【如何预防】

  结膜炎多是接触传染,故应提倡勤洗手,避免随意揉眼。提倡流水洗脸,毛巾、手帕等物品要与他人分开,并经常清洗消毒。对传染性结膜炎患者应采取一定的隔离措施,更不允许到公共游泳区游泳。凡工作环境多风、尘烟等刺激者,应 环境和戴保护眼镜。

  黄斑变性

  黄斑变性通常是高龄退化的自然结果,随着年龄增加,视网膜组织退化,变薄,引起黄斑功能下降。黄斑变性可由外伤、感染或炎症引起,此病有一定的遗传因素。 在中国黄斑变性发病率也不低,60-69岁发病率为6.04%-11.19%。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该病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是一般人对黄斑变性的认识与关注却不够。

  【如何预防】

  1、注意生活调养 : 患本病后应注重适当休息,避免身体过劳。少用目力,避免视力疲劳。保持睡眠充足,尽量不吸烟、少饮用烈性酒。老年黄斑变性要多吃玉米。

  2、注重饮食结构 : 饮食上应选择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E、A及胡萝卜素的蔬菜与水果。少吃有刺激性的食物或兴奋性的食品,如辣椒、生葱、生蒜及咖啡等。

  3、补充抗氧化剂 : 本病服用具有抗氧化特性的维生素E与C,可作为羟基清除剂防止自由基对视网膜黄斑细胞的损害,起到组织营养剂的作用。因此除了注重饮食摄入,还应按医嘱加量服用一些与病情有关的抗氧化剂。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分离。多数病 突然发病,有视力下降或眼前黑影遮挡,不少病 曾有飞蚊和闪光感等前驱症状。

  【如何预防】

  具体饮食建议需要根据症状咨询医生,合理膳食,保*营养全面而均衡,饮食宜清淡,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双眼发病率约15%,所以当一眼已发生脱离时另眼必须充分扩瞳后仔细检查眼底。如果发现有视网膜变性,特别是已存在裂孔与浅脱离、玻璃体变性(液化及膜形成)者,就要及时采取适当手术以防止脱离进一步扩展。

  白内障

  凡是各种原因如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外伤、中毒、辐射等,都能引起晶状体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称为白内障,此时光线被混浊晶状体阻扰无法投射在视网膜上,就不能看清物体。

  【如何预防】

  1、加强用眼卫生:平时不用手揉眼,不用不洁手帕,毛巾擦眼,洗眼,用眼过度后应适当放松,举目远眺,或做眼保健操,要有充足的睡眠,及时 疲劳。

  2、积极防治慢性病 : 包括眼部的疾患及全身性疾病,尤其是糖尿病较易并发白内障,要及时 地控制血糖,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3、注意饮食 : 饮食宜含丰富的蛋白质,钙,微量元素,多食含维生素A,B,C,D的食物,平时多食鱼类,能保持正常视力,阻缓病情进展。吸烟易患白内障已被实践所证实,应及早戒烟。


在线咨询
返回

华厦眼科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