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厦眼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眼病新闻 > 正文

看电脑超9小时易患青光眼,没症状不一定没得!

作者:厦门眼科中心 2017-03-06 11:49:11
字体大小:
【导读】保护好眼睛, 先不要连续用眼,其次要注意光线刺激。强烈的光线刺激会对眼睛造成伤害。青光眼引起的视力损害主要表现为视野缩小或缺损,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和视疲劳等其他疾病混淆。所以青光眼常被称作“盗取视力的小偷”。定期进行“眼体检”,测眼压,检查视神经是预防青光眼的较好方法。现在身体体检逐渐被大家

   日本研究发现

  长期每天面对电脑屏幕9小时或以上的人士

  患上青光眼的机会是低中量使用者的2倍

  而且近视患者更是高危人士


  青光眼是世界三大致盲疾病之一

  是“沉默的光明杀手”

  在不知不觉中窃取人的视力

  造成不可逆的视野缺损

  严重青光眼甚至可致盲


  3月12-18日是 十个世界青光眼周

  今年的主题是

  “像检测血压一样检测眼压

  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视力”

  厦门眼科中心在此提醒大家

  要常测眼压,预防青光眼


  厦门眼科中心即日起至月底

  将为青光眼患者及其家属等易发人群

  开展青光眼公益筛查活动


  什么是青光眼

  青光眼是一种引起视神经损害的疾病。眼球内是一个封闭的结构,如果房水排出通道房角阻塞,房水排出受阻,眼内压升高,引起眼球壁压力太大,则导致视神经损害,引起视野缺损。早期轻微的视野缺损众通常难以发现,如视神经严重受损,可导致失明。尽早地进行青光眼的检查、诊断和医治是防止视神经损害和失明的关键。

 12.jpg

  无症状也可能已患病

  青光眼常见的症状有:

  1、眼压升高

  用修兹氏眼压计测量,正常眼压范围为10—21毫米汞柱,用手指触按眼球富于弹性,当眼压上升到25-40毫米汞柱时,用手指触按眼球好似打足气的球,比较硬。当上升到40-70毫米汞柱时,再用手指触按,眼球硬得象石头一样。

  2、虹视

  由于眼压升高,眼内体液循环障碍引起角膜水肿,折光改变,这时看日光特别是看灯光时会出现外圈橙红,内圈紫兰,中间挟绿色的彩环现象。当眼压 正常之后,彩环即随之消失。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之为虹视。

  3、恶心呕吐

  眼压升高还可反射性地引起迷走神经及呕吐神经中枢的兴奋,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

  4.视野变窄,视力减遇

  因眼压过高,视神经受到损害,早期多在夜间出现视力下降和雾视, 二天早晨消失。

  即便没有以上症状,也不代表眼睛就安然无恙。因为大多数青光眼在早期,是没有 症状的,加上早期极易漏诊,容易延误医治。

  据中国的流调数据显示,在初次诊断时,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型青光眼的患者中有75%的病 已经处于中晚期,25%的患者视力低于0.3,逾10%的患者已发展至单眼失明。而据研究报道,80%以上的英国青光眼患者是通过常规视力检查,发现患有青光眼的。

  青光眼造成的视神经纤维损害是永久性的,一旦致盲,无法逆转,因此,即使没有 眼部不适的人,也应该加强防患意识,特别是具有青光眼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早期诊断早期医治,从而避免被青光眼偷走宝贵的视力。

 

  科学用眼,定期体检是关键

  科学用眼,重视预防,是远离各种眼睛疾病的关键。现在年轻人尤其是IT相关行业的白领大多长时间面对电脑,近距离用眼,辐射大,双眼常处于疲惫状态,很容易造成睫状肌功能紊乱,引起视力下降、眼睛干涩、发痒灼热、微光疼痛等眼部疾,诱发青光眼的发生。另外,在黑暗环境中看手机,眼睛需要不断调整,容易造成眼压过高。

  保护好眼睛, 先不要连续用眼,其次要注意光线刺激。强烈的光线刺激会对眼睛造成伤害。青光眼引起的视力损害主要表现为视野缩小或缺损,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和视疲劳等其他疾病混淆。所以青光眼常被称作“盗取视力的小偷”。定期进行“眼体检”,测眼压,检查视神经是预防青光眼的较好方法。现在身体体检逐渐被大家接受和重视,但眼部体检往往被忽略,许多青光眼患者正是因此错过了早期发现早期医治的时机。

  2017年世界青光眼周

  厦门眼科中心开展系列公益活动

  (一)3月1-31日,正常门诊时间,凭青光眼眼病诊断报告,本人及其家属可到3号楼一楼眼健康管理中心做青光眼初筛公益套餐,套餐包含查视力、测眼压、电脑验光、裂隙灯、眼底照相五个项目;

  (二)3月12-18日,正常门诊时间,凡在厦门眼科中心挂青光眼专科号的患者,可到1号楼3楼青光眼诊室测眼压一*次;

  (三)3月18日下午15:00,在厦门眼科中心1号楼17楼会议室开展青光眼防治公益讲座,讲座由青光眼专科许亚章主任医师和黄维艺副主任医师主讲,现场设有青光眼知识讲解、答疑解惑、青光眼筛查、赠纪念品等环节。

在线咨询
返回

华厦眼科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